Q1:什么是电容器?其核心工作原理是什么?
A:电容器(Capacitor)是存储电场能量的被动电子元件,由两个导体极板和中间绝缘介质构成。其工作原理基于电荷存储能力,计算公式为C=Q/V(C为电容量,Q为储存电荷量,V为电压)。当施加电压时,正负电荷分别在两极积聚,形成静电场。电容值大小取决于极板面积、间距和介质材料介电常数。
Q2:常见电容器类型有哪些?如何通过外观识别?
A:主流类型包括:
– 电解电容:圆柱形铝壳,标有极性(+/-),容量较大(1μF-10000μF)
– 陶瓷电容:扁圆形多层结构,无极性,容量较小(pF-μF级)
– 薄膜电容:方形/矩形塑料封装,用于高频电路
– 钽电容:水滴状,表面标有极性,精度高但耐压低
识别时可观察外形特征、标识参数(如100μF 25V)及色环编码(部分陶瓷电容使用)
Q3:电路图中电容器符号有哪些区别?
A:标准符号体系:
– 普通电容:两条平行线(||)
– 电解电容:带”+”号的长线和不带号的短线
– 可变电容:带箭头斜线穿过平行线
– 极性电容:在普通符号基础上添加极性标识
例如在PCB原理图中,C1通常表示第一个电容元件,旁边标注容量值和耐压参数。
Q4:如何正确选择电容器参数?
A:选型关键参数:
1. 容量精度:高频电路选±5%误差,普通电路±20%
2. 额定电压:取实际工作电压的1.5-2倍余量
3. 温度系数:高温环境选X7R/X5R材质
4. ESR(等效串联电阻):开关电源选低ESR型号
5. 封装尺寸:贴片电容需匹配PCB焊盘
建议搭配在线选型工具(如KEMET、Murata官网工具)进行参数筛选。
Q5:电容器常见故障如何检测预防?
A:维护技巧:
– 使用万用表检测:正常电容应有充放电现象,短路/开路需更换
– 定期检查外观:电解电容顶部鼓包、漏液应立即更换
– 工作温度控制:不超过标称温度(一般85℃-105℃)
– 并联使用原则:更换时保持相同品牌/批次参数一致
– 存储注意:长期未用需定期充放电激活
(文中配图建议:插入电容器结构剖面图、电路符号对照图、选型参数对照表等视觉化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