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电容器型号编码包含哪些核心信息?
标准电容器型号由介质类型、额定电压、标称容量和公差等级四部分构成。例如CBB22 105K 250V中:
– CBB代表聚丙烯薄膜介质
– 105表示10×10⁵pF=1μF (来源:IEC 60384-2, 2021)
– K代表±10%容差
– 250V为额定电压
Q2:如何识别不同标准的容量标识?
主流编码方式包括:
1. 三位数代码:前两位有效值,第三位乘数(单位pF)
2. EIA标称值:采用E6/E12系列标准值
3. 直标法:直接标注μF/mF单位
上海工品技术团队建议对照厂商提供的规格书确认具体编码规则。
Q3:温度系数代码应该如何解读?
字母编码对应特定温度特性:
– X7R:-55℃~+125℃,容差±15%
– Y5V:-30℃~+85℃,+22%/-82% (来源:EIA RS-198)
工业级应用推荐选择X7R/X8R等稳定介质材料。
Q4:常见规格标识错误有哪些?
1. 混淆μF与nF单位(1μF=1000nF)
2. 忽略电压降额曲线(实际工作电压应≤80%额定值)
3. 误读容差代码(Z表示+80%/-20%)
建议使用上海工品官网提供的在线参数换算工具进行验证。
Q5:国际标准有哪些重要差异?
– IEC标准:强调测试条件和环境适应性
– JIS标准:对陶瓷电容尺寸编码更细化
– MIL标准:军用级产品需符合MIL-PRF-123参数
跨境采购时需确认符合目标市场的认证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