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制造的"狂欢"是深谋远虑还是急功近利?

发布时间:2024-09-18

关键词:IC制造

用“烈火烹油”来形容此时的突飞猛进并不为过,据估算,如今有几十个项目同时上马。这些项目争先恐后承接时代的命题,但背后有多少各取所需的急功近利?有多少盘根错节的心机纠葛,又有多少会落得一地鸡毛?

特殊工艺生产线

对于这些马力全开的生产线,到底是深思熟虑后的“细水长流”还是投机取巧式的“饮鸩止渴”?业界专家莫大康也忧心忡忡。12英寸线可能面临的问题在于市场小、竞争大,将来亏损是肯定的,因为投资太大;相对来说8英寸线投资少,存活机会多;而特殊器件要看技术水平,不知谁能活下来。

而这些“热闹”背后的一大推手是地方政府的官员要政绩,只要项目立项,出政绩,未来结果它管不了,所以胆比谁都大。有着强烈GDP情结的地方政府的身影不断晃动,与各种主动或被动、或真心或假意卷入这股浪潮中的企业人士一拍即合,各取所需看似 “皆大欢喜”。因而莫大康断言,这些项目很多是鱼目混珠,有的项目缺技术、人甚至资金,但又不能说穿。

无处不在的“坑

建设IC制造需要的投入大致可划分为人才、设备、专利授权和土地成本。由于国内很多晶圆厂基本上都是与政府合作,这方面的成本相对来说可以忽略不计。而单从产线来看,目前建造一条12英寸14nm生产线投资高达100亿美元。对于更先进的工艺,投资成本更是惊人的,而且折旧成本高企。

先且不说这些投资如何到位、后续如何良性发展等等问题,单建设过程中就有诸多陷阱,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身陷泥沼”。

一位专门为晶圆厂做工程设计的业界人士告知《集微网》记者,晶圆厂建设流程很复杂,从项目策划、工厂选址、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再往后试运营,每一步都有“坑”,都需要专业的设计工程公司进行指导。

比如说选址,这很重要,要求周边不能有大的震动源、高铁、地铁等。据悉国内某12英寸生产线落地时,地方政府一定要它们用一块不太好的地,最后是董事长出面找省领导才给换了另外一地。

而且,这位人士表示,虽然工程设计费用占总成本不高,但设计本身对总成本和良性运行会有很大影响,设计好的话将使工艺布局最优、路线最优,会更省空间,会更节能。而时下地方政府的选择却是,要求所有项目设计、施工、监理、配套都尽可能由本地厂商来做,这种封闭的心态导致某些项目设计与施工不合理不合规,为后续的试生产与运营埋下无穷隐患,在这种本位主义环境下的产业亦很难健康发展。

从周期来看,从选址确定以后到生产试运行差不多需要两年时间,选址确定到走各种手续再到设计需6个月,打桩等基础施工一直到搬工艺设备需要14个月,再有三到四个月工艺设备安装调试、试运行。

但两年之后,市场形势或已生变。“理性的做法是加强研发,先小批量试产,待市场到来时再扩产能,一下子大产能折旧成本太高,会使竞争力差,并且亏损机会大。”莫大康表示。

而在终于避过前期的“险滩”之后,后续的考验接踵而来,那就是建成之后是否有足够的市场支撑,否则前期诸多的投资都会沦为炮灰。产品定位、工艺路线、资金保证、技术优势、客户拓展,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也同样一损俱损,中芯国际走过的路有多少刀光剑影,又有多少绝境逢生?联想到现在,此时风光的项目又有多少只能自求多福?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前脚踩油门、后脚踩刹车的激进与收缩总会不时上演。十多年前,中国也曾有过一轮大干快上8英寸厂的热潮,但一些再也没有出现的名字已然湮没在红尘中;经年前,全国有20多个地方政府提出要建千亿元的光伏产业基地或产业园区,而彼时中国总共只有3000亿元的市场容量。产能的无序扩张和过剩,使中国光伏产业遭遇灭顶之灾。如今中国IC制造业的扩张却再次冲上了快车道,前方等待的将是怎样难言的宿命?

销售各类正规品牌电容,大量现货库存,24小时内发货、欢迎咨询……*@_@*

咨询热线:135-648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