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化视角:Bussmann产品说明书的精准翻译策略

发布时间:2025年6月24日

技术文档翻译仅是文字转换?当面对Bussmann这类全球知名电子保护器件厂商的产品说明书,如何让中文版本既保留技术精髓又符合本地工程师阅读习惯?这直接关系到设备的安全运行与维护效率。

专业术语的精准映射是基石

电子元器件领域术语具有高度专业性。例如,熔断器断路器虽都涉及电路保护,但功能定义存在本质差异。翻译时需建立严格的术语对照库,避免混淆核心概念。
* 关键处理原则:
* 优先采用国标/IEC标准译名
* 无标准译法时需标注原文术语
* 同一术语全文保持绝对统一
技术文档特有的被动语态与长难句结构需转换为符合中文技术文献习惯的主动句式。上海工品在服务客户时发现,重组句式结构可提升30%以上的阅读流畅度(来源:内部用户反馈分析,2023)。

安全规范与法规的本地化适配

产品说明书中的安全警示具有法律效力。不同地区对电气安全符号、警告等级表述存在差异。例如北美强调的“CAUTION”等级,在中国语境中需对应到恰当的警示强度表述。
* 本地化重点:
* 符合中国电气安全强制标准
* 替换地域性计量单位(如AWG线规)
* 标注等效的国内认证标准号
环境参数(如湿度等级)的描述需考虑国内典型工业环境特征。上海工品在文档处理中会补充符合国情的应用场景说明,使技术指导更具实操性。

技术语境与文化习惯的双重融合

说明书中的操作步骤描述需符合中文工程思维逻辑。英文文档常见的后置条件状语(如“when voltage exceeds…”)在中文版需调整为时序清晰的步骤化指令。
设备维护建议需考虑国内常见工况。例如针对粉尘环境较多的应用场景,在翻译防护等级相关说明时,会强化密封性维护要点的表述权重。这种基于本土经验的语境补充,是上海工品技术团队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