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芯片之争:艾赛斯与英飞凌谁能主导新能源汽车新纪元?
当续航焦虑逐渐被补能效率缓解,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底层的技术突破。电控系统作为决定整车能效的核心单元,正成为主机厂技术军备竞赛的关键战场。面对艾赛斯与英飞凌这两家主流方案提供商,从业者该如何选择合作伙伴?
技术路线差异塑造竞争格局
两家厂商在主控芯片架构设计上展现出明显分歧。艾赛斯采用基于ARM Cortex-M系列内核的定制化方案,强调与本土车企的协同开发能力;英飞凌则延续其AURIX™多核架构的传统优势,在功能安全领域形成深厚积累。
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配套功率模块的设计思路:
– 艾赛斯方案通常搭配国产SiC器件实现高频控制
– 英飞凌方案更多适配传统IGBT模块并优化热管理策略
生态体系建设成胜负手
在车规级芯片认证体系日趋严格的背景下,仅提供硬件已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艾赛斯通过开放底层驱动代码和调试接口,帮助Tier1厂商快速完成算法移植;英飞凌则凭借成熟的AUTOSAR架构支持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环境,持续巩固其在合资品牌中的影响力。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工品近期推出的电控开发套件已同时兼容两大平台,用户可自由切换测试环境,大幅降低前期验证成本。
行业趋势下的战略选择
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2025年电控系统功率密度需提升至40kW/L以上(来源:中国汽研, 2023)。这要求芯片厂商不仅要优化裸片性能,更要从系统层面重构软硬件协同方式。
当前市场数据显示:
| 指标 | 艾赛斯份额 | 英飞凌份额 |
|————–|————|————|
| 国内自主车企 | 62% | 28% |
| 合资品牌 | 15% | 75% |
| 出口车型 | 41% | 53% |
数据反映出国产替代进程的阶段性特征,也揭示出高端市场的突破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