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电容命名规则详解:型号标识与参数解析

发布时间:2025年6月29日

为什么同规格薄膜电容的型号代码千差万别?面对CBB21、MMKP82、ECQ-U这些复杂代号是否感到困惑?掌握命名规则是精准选型的第一步。

一、薄膜电容命名体系构成

行业通用命名结构包含核心四要素:厂商代码介质类型结构特征电参数组。不同制造商采用差异化编码逻辑,但整体遵循”属性标识+参数代码”的框架。

关键标识符号解析

  • 首字母:通常代表介质材料(如C表示聚酯薄膜)
  • 第二位:常指电极结构(如B为金属化)
  • 数字段:多对应封装尺寸代码
  • 后缀字母:标识特殊特性(如V表示轴向引出)

    示例结构:
    | 字段 | 典型含义 |
    |—|—|
    | C | 聚丙烯介质 |
    | B | 金属化电极 |
    | 21 | 标准盒式封装 |

二、参数编码解读要点

电参数通过字母数字组合隐含表达,需重点破译三组核心信息。

容值与精度标识

电容量采用三位数编码:前两位为有效值,末位为零的数量级(单位pF)。例如104代表10×10⁴pF=100nF。容量偏差用字母标注,J通常代表±5%,K为±10%(来源:IEC 60384标准)。

电压与温度代码

额定电压由数字+字母构成:如1K表示100V,2A为250V。温度系数通过字母组合标示,常见B类(-25℃~+85℃)与C类(-40℃~+105℃)等分级体系。

三、实战应用价值

正确解读型号可避免选型失误。当某电源设计需选用耐高频特性的电容时,通过识别MMKP(金属化聚丙烯)前缀,可快速锁定适用于开关电源缓冲电路的品类。
上海工品提供的技术资料库包含主流厂商编码对照表,显著提升BOM匹配效率。实际案例显示,规范命名认知可降低采购错误率约70%(来源:行业调研报告)。